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

聯合報社論/這樣的課綱能消滅敵人,或迷惑自己?

聯合報社論/這樣的課綱能消滅敵人,或迷惑自己?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8/3309712?from=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

2018-08-14

課綱研修小組想藉此類說辭來規避「去中國化」的批評,但不論如何解釋,其作法就是顛倒輕重、魚目混珠,藉此對下一代進行思想及認同改造

台灣部分則試圖脫離中國史,至少淡化台灣史的中國淵源。對中國部分,則藉著東亞史的脈絡,以主題的形式拆解了中國史。簡言之,未來學生面對中國史,得從「東亞看中國」;但面對世界史,卻要從「台灣看天下」,這豈不可笑?

國中階段的中國史,雖然獨立成冊且按時序編年,

但商周至隋唐已強調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互動,

宋元則著重國際互動和商貿文化交流,

明清更是在東亞世界的變動格局中探討商貿文化及東西接觸的挑戰。

至於台灣史,明鄭的蹤跡則隱隱約約,迄今仍深刻影響著台灣社會與文化的鄭成功,彷彿只是東亞海域的一支勢力,或原住民族與外來者相遇的一段插曲。

換言之,歷史主軸的偏移超乎事實,中國主體的模糊遠難想像。

難道只因為台灣是移民社會,所以也要把浩瀚的二十四史化成幾頁人群遷徙、人民流離的移動紀錄?

難道只因違憲踰法進行得風火慘烈的「轉型正義」已列課綱,所以先秦和明鄭都必須被「轉型」掉?

更重要的,難道這就是新課綱強調的「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

 

國中歷史已嫌粗略,高中歷史還要從東亞看中國,對於歷史知識有限的中學生,如何培養出思辨能力?

難怪家長已經開始擔心,教科書編不好,老師不會教,學測怎麼考?

難道要讓孩子再去補歷史?

不難想像,中學生在如此粗略而跳躍的歷史教育下,將出現更多「張飛打岳飛」的錯亂場景。對下一代而言,恐將滿堂盡是歷史穿越劇,孔子和孫中山變成外國人,看到「豬哥亮」輔佐劉備也不必太驚奇,因為「諸葛亮」也能主持歌廳秀。

民進黨恨不得把中國變不見,其實蒙蔽的是台灣人的視野,消失的是台灣的機會與空間。這份歪曲的課綱,消滅不了敵人,卻讓後人更混亂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